1. 首页 > 每日资讯 > 文章页面

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

大家好,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根本无明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和根本无明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根本无明是如何发起的请问根本无明都有哪几种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

要懂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学佛很深,至少要有很深的基础,否则很难讲解。

佛在楞严经明确回答过

今举经文及注释、义贯如下:

第四节诸妄之因

1.又起疑惑:宝觉妙明,何因起妄?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注释】

“无二圆满”:“无二”,平等也,以皆一如,故是平等。

“今得圣乘,犹未究竟”:“得”,证得。“圣乘”,指声闻四果。“究竟”,指无上菩提。谓今世虽遇如来,而得修学觉道,现已证得无学之圣位,断分段生死,然以无明细惑犹在,故不能证究竟之无上菩提,永断变易生死。由此可见小乘亦自知未达佛之境界,只是未能发起大心趣求而已。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谓佛于一切无明妄惑,都已经圆满寂灭,永不再生。《圆觉经》云:“永断无明,方证佛道”。

“独妙真常”:“独”,不共之义,谓不与三乘共,唯佛能证。“真常”,真如常住之体。

【义贯】

“富楼那言”:我今如是信解:“我”及一切众生“与如来”皆具“宝觉、圆明”、正“真”微“妙”、清“净”之“心”,平等“无”有“二”致、皆悉“圆满”,我已如是了知。然“而我”往“昔”由“遭”遇“无始”无明“妄想”,故令我“久”远以来长“在轮回”之中,“今”世有幸得遇如来,依教修行,虽已证“得圣乘”,达于无学,然以无明种子仍在,故“犹未”达“究竟”之菩提道果;

而“世尊”于“诸”无明“妄”惑皆已“一切圆”满寂“灭”,于十界中,“独”契微“妙”之“真”如“常”住本体。故我“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而“有”无明“妄”惑生起,以致“自蔽妙明”之真心,而“受此”三界“沦溺”之苦?

2.有因非妄,妄即无因(无因故妄)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注释】

“汝虽除疑”:此“疑”是指五上分结中之疑结,也就是五钝使(贪、瞋、痴、慢、疑)的疑使。是为六大根本烦恼之疑烦恼。疑烦恼是犹豫为性,令人于法迟疑不决,故令人不能起修。阿罗汉于法决定,故疑结已除。

“余惑未尽”:“余惑”,指残余的细惑;以细惑未尽,故于第一义谛犹不能照了、通达、决定。

“演若达多”:义为祠授,因为他的父母祈祷于神祠而生,故以此为名。

“忽于晨朝”:“忽于”,亦是比喻无端造作之义。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喜爱镜中所现的头之影像,因为这镜中的头,其眉目都清晰可见。

“瞋责己头不见面目”:反过来却瞋怒责怪自己身上的头,怎么看不见其面目(亦即,不能自见己面、己目、己耳等。)

“以为魑魅”:“魑魅”,山林中的鬼怪,山精木怪,即俗称之妖怪。此言,以为自己身上的这个头是妖怪的头着于自己身上,不是他自己原来的头,所以它才不能令他自见己面目。

“无状狂走”:“无状”,无故。无故忽然起而疯狂四处奔跑。比喻最初根本无明,而令众生于六道中狂走不休。

【义贯】

“佛告富楼那:汝虽”已“除”去根本之“疑”烦恼,然而残“余”之细“惑”犹“未尽,吾”且“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此“室罗城中”有个人叫“演若达多”,他有一天“忽于晨朝以镜照面”,喜“爱”其“镜中”所现之“头”,因为彼头“眉目”清晰“可见”,接着他反而“瞋”怒“责”怪自“己”身上之“头”,因为此身上之头“不”能“见”己之“面目”,遂“以为”此头系“魑魅”精怪之头着己颈上,于是惊怖“无状”(无故)疯“狂”奔“走。于”汝“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而想要去掉这个鬼魅之头,要找回自己本来的头?)

“富楼那言:是人”即因“心狂,更无”其“他”缘“故”。

【诠论】

“演若达多怖头狂走”这是一个很生动,也是很有名的譬喻及典故,常被引用。“爱镜中头眉目可见”比喻妄取幻境。“瞋责己头不见面目”比喻迷背真性。当知凡夫受著妄有,而不见真空,二乘则爱著偏空而不见妙有;凡此皆是“狂走”之相也。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注释】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妄”,虚妄,假的,不实在的。“因”,生因;生成之因。指最初无明、乃至种种无明,以及怖头狂走等,既称为虚妄不实的,假的,怎么会有生因呢?既无生因,便是无生;既本无生,其相便是虚幻。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所因”,所成之因,所从来之因,亦即成因或生因。如果有其成因,怎么会称它为虚妄不实呢?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自”,自从。“相因”,相互为因。此谓,自从无始的无明妄想以来,展转相互为因,即于无明又起无明,于妄想又起妄想,前念之妄想又为后念妄想之因,后念之妄想复为其后妄想之因,于是从最初之迷上,又不断地积无穷之迷。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这样的迷惑,犹如虚空华:空实无华,乃翳眼所见而认为实有。此心中之迷惑亦如是,实无生因,只是因为心迷,自认为有,于是宛然而有,实乃自心迷惑幻现。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识”,识得,知道,了知。“因”,生因。“所依”,所依之实体。谓若识知“迷”本无生因,其妄相即无所依。盖诸妄从迷(无明)而起,若“无明”无有生因,则一切虚妄皆无有依靠。无明既无因,即无明本不生;无明若无生,则一切妄想亦皆无生矣。

“尚无有生,欲何为灭”:“欲何为灭”,欲灭何者。一切妄相若尚且无生,你想要灭除什么?以无生必无灭;有生方须灭。是故无明不须灭,若了知无明无生,无明即灭;一切迷惑与自心妄想亦复如是:若了知迷惑与自心妄想实不生,迷惑与自心妄想即灭。反之,若不了知,任何人亦灭它不得。例如鬼影幢幢,于黑暗中欲捕风捉影,欲捉鬼、杀鬼,云何能得?云何有尽——怎能捉得完、杀得尽?况且若自觉有捉到鬼,有杀到鬼,而云:我捉到了烦恼鬼、妄想鬼、杂念鬼、恶念鬼、生死鬼、轮回鬼,如是等鬼,我把它们都押起来了(“伏烦恼”)、我把它们都杀了(“灭烦恼”),亦只是自心闹鬼。是故达摩祖师云:“若见相,即处处见鬼。”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得菩提者”,觉悟之人,指诸佛。“寤”,醒觉。证得无上菩提的诸佛,于开示众生时,就好像醒过来的人,向你述说梦中所见之事。

“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精明”,精纯明了。此时醒寤之人,其心纵使精纯明了,毫无迷惑,但要用什么因缘(方法),才能把梦中所见的事物(指迷惑、妄想,及因迷惑、及因迷惑、妄想所见之物)拿出来给人家看?迷中犹如梦中;众生于迷位中所见之种种物事,亦如梦中所见一样,本自无实,本无所有,唯自心所现。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何况梦本无生因,梦境本无所有,唯自心现量。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像演若达多,哪有任何实在的因缘,令他害怕自己现有的头,以为自己本头已失,变成鬼怪的头,因而疯狂而走?

你若问说:他“照镜”不是因缘吗?

答:“照镜若是真实令人狂走的因缘,你每天照镜时为何不狂走?

你若又问说:他看到镜中头不是因缘吗?

答:看到镜中头若能令人狂走,你每天看镜中头,怎么不每天狂走?

你又问说:他看到镜中头,故起妄想,这不是因缘吗?

答:若看到镜中头,便能令人起如是妄想,因而狂走,你看镜中头时,为何不起如是妄想,也令你狂走?可知看镜、乃至看镜中头、起妄想,乃至狂走本身,这一切都没有充分必要的关连,亦即都非狂走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皆非狂走的实在的因缘——是故“狂走”并无实因,本是虚妄。

“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狂歇”,狂心歇息。有朝一日,忽然狂心顿歇下来,才发现本头原来就在自己颈子上,于是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本头,其实此头并未曾真正失去;因此疯劲过了以后,这个头也不是从外而得——并非真正找到,因为从来也没失去过。众生悟得真如本性时亦复如是;这真如本性在迷位(怖头狂走)时,并未曾有一刻真正失去;及至悟时,只见自己本来头,其头非从外来着于自己颈上;真如本性亦如是:迷时虽不见;悟时,本性亦非从外来着于自心上。

“纵未歇狂,亦何遗失”:退而言之,即使愚夫在狂心没有歇下的时候,虽不自觉本头,这本头亦何尝有遗失掉过?同样的,众生在迷位时,虽不自见如来藏真如本性,此本性亦不因迷而有暂时遗失——它永远是在那里,故说是“常住真心”。

【义贯】

“佛言:妙觉明圆”之本心,“本”即“圆”满“明妙”,众生之无明乃至狂走“既”被“称为”是虚“妄”,自然非实,非实即非实有;既非实有,“云何”会“有”成“因”呢?“若有所”成之“因”,即是有生,有生即是实有,如是“云何名”为虚“妄”无实?众生“自”无始来之无明“诸”不实“妄想,展转”互“相”为“因,从”最初之“迷”上又“积”无量之“迷,以”至于经“历尘”沙“劫”数,“虽”蒙“佛”开“发”阐“明,犹不能返。如是迷”惑之起“因”,乃“因”心“迷”不明而“自”认为“有”;若能“识”得“迷”本“无”生“因”,故迷本无生;若了知迷本无生,诸“妄”相即“无所依”,妄相既无所依,妄体即实无生;迷与妄“尚无有生”,你“欲何为灭”?(你要怎么灭它?)

诸佛为已证“得”无上“菩提者”,佛之说法度众生,令灭无明断烦恼生死者,正“如”已醒“寤时”之“人”叙“说梦中”所见之“事”一般,此醒寤人之“心纵精”纯“明”了,毫无迷惑,然“欲”以“何因缘”(方法),而可“取”得“梦中”之“物”以示之于人?

“况复”梦本“无”生“因”,梦境“本无所有”,唯自心现,“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任何实在之“因缘”令他“自怖头走”?(纯是自心妄想)。若“忽然狂”心“歇”息,还见本头,然其本“头”并“非”从“外”而“得”,乃自本有。甚至退而言之,“纵”使他始终“未歇”其“狂”心,仍不断在狂走之时,其本头“亦”有“何遗失”呢?“富楼那”,无始无明“妄”想之“性”本来即“如是”不可得,其生“因何为在”(在哪里)呢?

【诠论】

这一段最重要的道理,在于:“迷无生因”。今尝试论之:为何迷无生因?因为:一、悟不生迷;二、迷亦不生迷;三、迷亦不自生。

一、“悟”不生“迷”(“悟”即本来觉了之心)。若“悟”会生“迷”,这个“悟”即不能名为“悟”,应名为“迷”!以同类相生故(悟生悟;迷生迷);是故“悟”决不生迷。

二、“迷”不生“迷”。若“迷”会生“迷”,则此心本自己有“迷”在其中;若此心本自己有“迷”,则应无“本觉”(因为“觉”与“迷”为敌体,故“觉”与“迷”不应同时同处存在);然事实非然,因为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然亦以种种因缘,而妄生种种迷惑。又,纵若此心本自己迷,则既已是“迷”了,何须更生“迷”才成为迷人?是故“迷”不生“迷”。

三、“迷”不自生。若于此本觉之心中,“迷”为自生起者,断无是理,以物不自生故;例如“某甲”绝对不能生“某甲”,是故言“迷自生”者,不能成立。又,若言“迷自生”,则表示“迷”已经有了自体,才能又从这自体生出“迷”来。再者,“迷”既然已经有自体了,即表示“迷”已经存在;既已有“迷”,则他何必再自生“迷”呢?是故不应言:“迷自生”。

综上而言,既然悟不生迷,迷亦不生迷,迷亦不自生——前两种是“迷不从他生”,第三种即“不自体自生”——既然“不从他生”,亦“不自生”,如是,“迷”即无“生因”;以无生因,故知“迷”实“无生”。“迷”既如是,无明亦如是,妄想亦如是,一切众生之所有虚妄皆悉如是:“不他生、不自生,本实无生”。若了如是理,即得速体“无生法忍”。(按此指若了达而悟入,而非仅仅看懂上文就能入无生忍那么简单,莫错会而自以为)

字数限制,其实,要解开这个问题,惟有深入楞严大经,建议看慧律法师及成观法师讲的楞严经。

痛苦由烦恼产生,烦恼由执着产生,

执着由愚昧产生。愚昧或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断除这个根源需要智慧, 所以我们要修学佛陀的智慧。 

——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是无知无觉的,即是宋儒所讲的喜怒哀乐未发,老子的清静无为,先天道的先天无极,哲学家的清净快乐,陆象山的吾心宇宙,儒家的天命之性,参禅的无明窠臼、百尺竿头,婆罗门的冥谛,六祖讲的无记忆性,二乘的空执,根本无明者,因为根本即不明,将此佛性遮障;一念无明者,非从根本无明而起,因根本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妄念,一念无明是从见闻觉知起的。佛性与根本无明、一念无明,乃从无始以来俱有的,佛性、一念无明俱是无始无终的,根本无明是无始有终的,用一念无明将根本无明来打破,就可以见自性。一念无明是不能破的,一念无明者,乃一念妄动,起一个思想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