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每日资讯 > 文章页面

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完人

曾国藩被誉为 千古完人 ,他的书法包含大智慧,值得我们参考学

大家好,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完人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千古完人的八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完人和千古完人的八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完人曾国藩为何被世人奉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完人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乏英雄豪杰、文人墨客,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更有“千古第一完人”的称号。为何会给他如此高的评价呢?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千古完人 曾国藩的交友之道,终身受用

首先,他建立湘军,扫灭了太平天国。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清朝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节节败退,清政府对此无能为力。曾国藩临危授命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就是湘军。他严肃军纪,开创了“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先例,率领湘军攻下了清军久攻不下的天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侯的第一人,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清王朝的灭亡。

其次,他创建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开展了洋务运动。

他改革吏治,培养并举荐了李鸿章等能人进入政治核心层次。他励精图治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注入一丝活力。

他开展了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实业,创办了兵工学堂,开办工厂,并派遣优秀学子去国外留学,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再者,他是儒文化后期的核心人物,他的《家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不耐烦”为第一要务,主张凡事要勤俭,为官不可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克制内心的私欲,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面。正是由于自身严格的修炼,他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所以面对四次被人劝说当皇帝的情况下,他都能够严守“忠义”二字,侍主之心不变,不因独揽朝政大权而心生篡位之心。

他一生勤奋读书,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推崇儒家学说,成为孔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他的《曾文正公家训》等著作和一些经典语录,在当今仍非常的实用。

他治家有方,培育出一代代杰出的人物,如曾纪泽、曾广均、曾宪植等。

他在攻陷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后大肆屠戮百姓,遭到了众多人的争议,被称为“曾剃头”,但是在那个腐朽没落的封建时代,他能够内安社稷,外争国权,严守忠义而又修身律己,称得上“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为何被世人奉为“千古第一完人

他说:“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他说:“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

他就是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

为官慎独慎省

曾国藩对于自己的每一次升官都诚惶诚恐,总自谦自己学问肤浅,见识鄙陋,能屡藩得皇上重用,都是皇上天恩和祖宗余荫,在家书中他更是几次三番提到恐怕曾家祖先几世累积的阴德被自己一人占尽。

曾国藩为官的过人之处一方面来自个人品高清廉,另一方面来自勤于任事。

(图)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曾国藩中进士后任职京官七年,从未回过家乡。在家书中,他描述了自己这种天天为钱发愁的苦恼:“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当时的曾国藩已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四个月后又升授礼部侍郎,可算居京官高位。然他连回家省亲的盘缠都难以筹措,清廉程度可见一斑。

曾在三十岁时立誓,终身保持清廉之身。他誓云:“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曾国藩临终前仍不忘此誓,留下遗嘱:“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运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

曾国藩办事认真,心思缜密,纵观曾氏一生,“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是对其最好的评价。

兄弟邻里和睦、谨守孝道、克勤克俭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治家极严,曾国藩将祖父星冈公的遗训,编成家规,即“八字家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书,是指读书;蔬,是指种菜;鱼,是指养鱼;猪,则是指养猪;“早”,是指早起;“扫”,是指“扫屋也”;“考”,是指祭祀祖先;“宝”,最是重要,是指正确处理各种人事关系。

在曾国藩寄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上曾说:“李申夫之母尝有二语云:‘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警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我家初移富,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除不管闲事,不帮官司外,有可行方便之处,亦无吝也。”

(图)曾国藩手札欣

“尔当体我此意,于叔祖、各叔父母前尽些爱敬之心,常存休戚一体之念,无怀彼此歧视之见,则老辈内外必器爱尔,后辈兄弟姊妹必以尔为榜样。”

“内间妯娌,不可多讲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曾纪泽娶媳妇时,曾国藩亲自写信给诸弟并曾纪泽,论以教诲新妇:“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孝敬以奉长上,温和以待同辈,此二者,妇道之最要者也。”“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织,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余,各表孝敬之忱,各争针黹之工。所织之布,做成衣袜寄来,余亦得察闺门以内之勤惰也。”

曾国藩的治家“八字诀”,既对一个家庭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规范,又继承和落实、发扬了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确是意义重大。

教家中子侄辈

曾国藩教导子弟“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在家书中他多次提到:“吾家子侄辈,总以谦勤二字为主。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吾则不忘蒋市街卖菜篮情景,弟则不可忘竹山凹施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什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

据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回忆说:“小的时候,我们曾家仍保持着祖训遗风。其他有钱人家大多信僧信道,香花蜡烛,斋供果品,四时祭拜,开支颇豪,而我家每年只吃4天素(观音斋)。唱戏,是那时大户人家的一大嗜好,多数人家中建有花厅戏台,遇喜庆佳期,便请客喝酒,唱戏招待,而我家只有祖母和父亲生日时唱两天戏。赌博这种恶习,在我家也兴不起来。那时有些富豪子弟四季泡在赌场,我家子弟一个也不去赌,只在每年腊月二十四至来年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里,自家人关起门来玩玩象棋和牌类,其他时间一律不准出格。”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曾国藩曾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他所追求的“秀才”,不是传统的读书做官的仕人,而是能够明白事理、才德双修的君子。正是在这种家教的潜移默化下,曾氏家族才能每一代都涌现出大批的人才。

读书贵专而有恒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认为,钻研学问没有固定之法,但一定要专。他认同好朋友吴子序的话:用功好比挖井,与其多挖而不出水,不如守住一口井,力求挖出水来。在他给诸弟的信中写道:“若志在经典,只须专攻一种经典;志在科举文体,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古文,须专看一家文集。万不可以兼营并务,兼营并务势必一无所能。”

他还对诸弟说道:“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曾国藩被世人奉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在为官、处世、治家、教子、识人、交友、养生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极大的智慧,我们今天读一读他的家书仍能受益良多。

文章分享结束,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完人和千古完人的八字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曾国藩当官后告诉弟弟 多找亲戚们借点钱 多年后才知他深谋远虑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