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每日资讯 > 文章页面

三江县“六甲人”,或本于客家

他们用电影包裹情怀,演透了广西里的一座座城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三江县“六甲人”,或本于客家,以及六甲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除开吃初六月六: 六甲人还要好多传统节日三江县“六甲人”,或本于客家除开吃初六月六: 六甲人还要好多传统节日

记住乡愁-桂地民族寻踪系列专栏

中国最美的28个古镇 2

六甲人有好多传统姓氏节日

六甲人的节日和外地的汉族差不多,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除夕为传统大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杀猪过年,家人回家团聚,祭祀祖先。晚上要坐夜“守岁”。下半夜燃放鞭炮,送旧岁,迎新年。“六甲人”大部分是二十九日过年,除夕夜同样敬祖祀神吃年饭和守夜,称为“等田基水闸”,以免当年田基崩坏漏水。半夜要吃“柴头酒”,即找一根枫木或茶树柴棒,贴上红纸,靠在“火炉头”处;然后摆上酒肉饭食,烧香焚纸和放炮敬奉一番;再把柴棒放入火中作火种,吃宵夜,称吃“柴头酒”。这是祈求神灵保佑当年养猪快快长大之意。

大年初一,天尚未亮,各家的男主人先起床,烧水煮茶敬祖宗,接着大放鞭炮。小孩开始到各家拜年,每家主人必须以糖果、零钱分送小孩,以作为“彩利”。这个习俗至 1949年后不大兴了。大年初一,有的地方妇女清早起来,便去井边挑水打葱茶吃。说新年吃葱茶,青年人就会聪明伶俐,读书和考虑问题一通百通,能举一反三。除吃葱茶外,叔伯兄弟、婶侄、姑嫂、妯娌之间互请吃甜酒。

初二以后,开始走亲戚,有的唱彩调,舞龙舞狮拜年。

元宵节。正月十五,打糍粑,做汤圆,杀鸡鸭。古宜、丹洲、斗江、富禄等地汉族多玩龙灯庆贺。“六甲人”没有什么活动,只打一点糍粑而已。

清明节。每年清明都要扫墓,叫挂青。有的用白纸剪成飘带,有的用纸钱挂在树枝上,插在墓中央。扫墓时都要煮肉杀鸡祭祀,焚香纸,放鞭炮。有的蒸五色糯米饭。“六甲人”则用黄色糯饭和酸菜等拌猪肉祭坟。扫完墓后,就在坟头聚餐。“六甲人”喜欢在清明节联宗祭祖(现在已经很少了)。

端午节。各户包粽杷,进行龙舟竞赛,纪念屈原。“六甲人”把这个节日当作“除病驱邪”的好日子。这天清早,各家各户都把房里屋外进行一次大扫除,制雄黄酒,每人喝上一点,并以其擦抹手脚、头面、肚脐等部位。还到山上采来草药,与大蒜混合切细,拌上雄黄酒,在屋前屋后喷洒,以杀虫杀菌。家家门上挂上篓、蒲叶和香更木叶。

中元节。这是祭祀祖宗的节日,家家杀鸡杀鸭,烧香焚纸。有的还用纸剪成衣服、鞋靴、箱子等形状,烧后让祖宗“带回”阴间。“六甲人”称中元节为木连节、七月十四;但有部分姓氏不过此节。

中秋节。这天,除备酒肉祭祀祖宗外,晚上以月饼、糖果、柚子等祭月、赏月。

灶王节(送灶王上天)。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王上天”,杀鸡祭祀。“六甲人”敬灶王较简单,只有豆腐和汤圆。

“六甲人”每个姓都有自己的大节日,唐、莫等姓,以中元节(叫“木连节”)为最大,部分曹姓五月十四,侯姓五月十五,荣姓六月六,黄、谢、曹等七月十四等等。

花炮节。花炮节原为庙会,群众称之为赶会期。在会期中除祭祀庙神外(如古宜、斗江等地的庙会是祭二圣侯王),还放花炮,多在寺庙门前举行。所祭的神和会期时间各地不一。古宜、斗江、黄排、沙宜的会期主要是祭“二圣侯王”;会期时间,古宜,黄排农历三月初三日,光辉正月十五,斗江三月初四,沙宜三月十五。老堡、富禄、梅林祭三王神,老堡、富禄的会期是三月初三,梅林是二月初三;林溪是祭关公(关云长),时间是十月二十六日。程阳是正月初三,祭“飞山”、“关公”。 1950年以后,各寺庙已全部拆毁或改成学校,菩萨没有了,一些地方的会期已不再举行活动。还有一部分地方的会期仍继续活动,但只放花炮不祭神,成了群众性文体活动和物资交流集会。1983年国家体委把抢花炮列为国家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

11下种不给扇扇、吃饭不给敲碗:六甲人的禁忌

汉族视出门经商或撑船、放排外出是严肃慎重的事,出门之前事事小心,不讲不吉利的话,如“死”“失”“背时”等。

如有打破碗、锅,煮饭不熟等现象发生,都当作不祥之兆,认为出门不利,在一般情况下只好改期外出。

路上遇乌鸦叫,被认为前途凶多吉少,当倍加小心或返回家门。

播种时节忌扇扇子。认为扇风,会导致大风吹落禾花,造成减产。

吃饭时忌以筷敲碗碟。这是乞丐行为,无教养的表现。

以上资料引用参考《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志》

三江县“六甲人”,或本于客家

要说三江县“六甲人”,先要从“十二大姓”迁柳说起。

清代建筑、至今仍相对完好的三江古宜镇大寨村曹氏宗祠内,一块《开基始祖曹荣龙李欧阳马蓝侯龚谢十二大姓发源纪念碑》(民国二十二年三月立石),静置于边廊的一角。碑文记载了碑题所列十二姓人家千里跋涉来到大寨,并析居周边各村的史事——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偏安一隅的南宋受到金兀术侵扰,而“闽省受灾尤甚”。此前已定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的曹、荣、龙、李、欧、阳(旧志记为“杨”,与碑文有出入)、马、蓝、侯、龚、谢十二姓人家先祖,相率男女4000余人,经由广东嘉应州(梅县)和广西柳州,来到今三江县境内,被视为浔江流域的开基者。或许,这应当是历史上仅见记载的最大规模的外省人集中迁柳。

十二大姓被当今从事客家研究的一些学者视作客家人。学者们所依据的,应当是十二大姓原居地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在当时已是客家人聚居地。不过,十二大姓最终转衍成为操“六甲话”(平话的一种)的“六甲人”,成了本地汉族中一支特殊的汉族民系,则是另外一番话题了。

1998年11月编印的《(三江)曹槐公繁衍简况》(类同族谱)称:作为十二大姓之一的曹姓人家,祖上迁徙的路线大致为:福建—广东—融水—融安—怀远(今三江),后有一支再返今融安、融水。谱载曹槐公为河南中州人士,北宋嘉年间任福建汀州总兵,卸任后定居上杭东门朱喜巷(珠玑巷)。到其孙辈即第三代时,曾有曹简台公于北宋大观年间任职鄂州,后任职于柳州,复于大观元年(1107年)到融县任职,任满后定居融县水东街(今融水镇属)。

第五代曹大禧即曹玉敕之长子,南宋绍兴间曾住今三江境坡头、老堡、长田、木寨、东角坪,又于淳熙间到东曹坪、西曹坪(今竹冷曹)居住。同辈的曹大祉仍居融县水东街。曹大福由融县迁往庆远、曹大帝到苍梧县经商,而曹大祯、曹大祥、曹大礼则由融县下桂平大湟江口一带。

第六代曹能妣荣氏,全家转回融县水东、今李郭洞和鲤鱼岩一带居住,今融安县浮石镇有其后代。又有曹四其人在东槽河边钓鱼时为溶江河瑶头梅才万相中,赘为女婿而到溶江一带居住,据说梅寨农家还供奉两姓香火。此后各代亦有外迁者,诸如四川、湖南等地,或迁省内梧州、龙胜等地,或迁县内其他村寨,如第九代就有从西游坪迁光辉小寨(三江县古宜镇属),第十四代曹总玉由西游坪迁白石寨,二十一代曹作成、曹作恩由古宜大寨迁龙胜交州等地。至编谱之年,曹氏辈分已排至第二十九代。

除了十二大姓,来自湖南、广东、江西的汉族人家或前或后地进入柳州境内的融县(后析为融水、融安两县)、柳州城(马平县)等,其中亦含有客家人。如出自江西庐陵(亦为客家聚居地之一)的欧阳氏,宋末来官雒容,后徙居柳州,发展为地方旺族(《广西通志稿·社会篇·氏族二·柳江县》)。元代以后,客家人迁柳的委实无多,广东梅州移居柳城的杨文成、杨文昌兄弟是少有的例子(柳城《杨氏族谱》,转引自《广西客家》)。

“六甲人”?这原本足以让不明就里者顿生神秘感的汉族民系,如果还被看成是客家人的转衍,那就更值得探究了。

他们本来就是客家人吗?

“六甲人”的得名,与明清时期这些族系旧居于六个“甲”(曹荣、程村、黄土、古宜、寨准和文村)相关(民国《三江县志》记载,除六甲外,这一民系还居住在“永吉三峒”即民国时的福安、龙胜、高基三乡)。当下,总人口3万余的“六甲人”,在以三江县城所在的古宜镇为核心,该镇所在的县城及辖属各村多有聚居,其分布范围沿浔江两岸,北自八江河、林溪河下游起,东到斗江,西至佳林、大树,南至融江、浔江汇合处老堡。除古宜外,还部分聚居于斗江镇的村屯;其他乡(镇)还有零星聚居,散居则较普遍。

虽然有钟文典先生把十二大姓当作南宋时期的客家人看待,但让人困惑的是,这些汉族人迁到三江等地,繁衍生息迄今,并无客家人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客家方言的传承。是否仅仅根据福建汀州一带在宋朝已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并经过客家梅州,就可以判断“六甲人”当初就是客家人呢?

旧志记载“六甲人”所操方言,“当地自称‘客话’,外人称为“六甲话”。而所谓“六甲话”,与柳州融水、融安、柳城等县民众所用的“土拐话”、“百姓话”,在方言体系中划属平话的一种。据汉族方言研究比较统一的看法,平话(平民百姓所操方言)在柳州明代以前其实是官方用语。西南官话中的桂柳方言在明代进入并升格为官话后,原通用官话降为平话。多年来,我们在柳州乡间进行田野调查时,若遇到聚居的操“土拐话”或者“百姓话”的村民,一般可以判断他们是在明代或明代以前迁来本地的,询问和查证后虽不尽然,但大致若此。

“六甲人”自称所用方言为“客话”,是否就本地原住民而言,以自身为客迁之民,故所用方言为“客话”;还是指在其固有理念上,自己本来就是客家人,“客话”不过是客家话的简称?一时不可得知。在钟文典先生看来,“六甲话”系“六甲人”原来所讲的客家话与迁入语言交融后变异而成的。如果这样的看法成立的话,“六甲人”就成为柳州客家族群中值得关注的特殊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30多年来,“六甲人”引起了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以及历史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的调查研究在持续进行。一些从事人类分子遗传学的学者,利用DNA技术,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福建长汀一带的客家个体进行了抽查,发现当地的客家人与广西“六甲人”有着相对较近的亲缘关联(李辉、潘悟云、文波、杨宁宁、金建中、金力、卢大儒,《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

我们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重新审视、深度挖掘这支特别的民系,亦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结论。

摘自:《柳州客家》—柳州市档案馆柳州客家联谊会柳州客家商会

关于三江县“六甲人”,或本于客家,六甲人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三江 三江的乡村,看我儿时看过的别样风景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